QQ:355128452
  
导航菜单
  

新闻资讯

加强顶层设计、加大政策支持!海洋经济迎利好,概念股掀涨停潮

清晨,天微微亮,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、所长谢黎黎和她的团队已在胶林中穿行。露水打湿了裤脚,胶刀划过树皮的轻响,混合着乳胶滴落桶中的声音,这是她扎根粤西十二载科研岁月里再熟悉不过的“田野乐章”。 博士的选择:橡胶林就是我的实验室2013年,橡胶学博士谢黎黎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。手握博士学历,家乡安稳的工作机会近在咫尺,她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——怀揣对天然橡胶事业的满腔热忱,一头扎进了位于粤西的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。 理想丰满,现实却骨感。简陋的科研设备、偏僻的工作环境,让初来乍到的谢黎黎感到很迷茫。“但当我了解到徐广泽、魏小弟、黄华孙等老一辈橡胶专家,数十年如一日,甚至一辈子就为‘一棵树’默默耕耘、无私奉献的故事时,这点苦又算什么?”前辈们身上闪耀的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,深深触动了她内心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地方。她选择留下,并暗下决心:五年内,要成为一名真正懂橡胶、服务橡胶产业的“田间博士”。没有窗明几净的先进实验室,她就把一望无际的橡胶林当作天然实验室。“产业需要什么,我们就研究什么。科研的论文,就该写在大地上!”这是她朴素而坚定的信念。十二年来,她的足迹遍布垦区农场,研究方向始终紧扣产业脉搏:从橡胶新品种推广、割胶技术革新,到橡胶—南药复合栽培模式探索,再到橡胶育苗技术攻坚和特种胶生产技术研发。实验室在田间,成果在胶园。攻坚克难:在产业需求中破浪前行2021年,一场严峻的考验摆在面前:橡胶种苗需求量激增十倍,品种需求也日益多元,而育苗的基础条件却捉襟见肘,技术稳定性面临挑战。“没有条件,创造条件也要上!”谢黎黎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,带领团队开启了连轴转的战斗模式。目标导向,问题导向,一项项技术难题被锁定,一个个解决方案在实践中摸索。边学边干,边干边学,无数个日夜的鏖战,换来了关键技术的突破:她创新性地建立了橡胶全周期育苗技术和规模化育苗体系,成功缩短了育苗周期,彻底打破了“冬季不芽接”的传统桎梏。一座年产能高达200万株的现代化橡胶繁育基地拔地而起,成为全国最大的橡胶育苗基地之一,为产业的根基注入了澎湃的种苗动力。 胶工短缺,是长期困扰橡胶产业的另一大痛点。早在2014年,谢黎黎就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问题的关键,并开始潜心研究橡胶树超低频割胶技术。为了获取第一手数据,进行精准技术指导,她成了胶园的“常客”,凌晨两三点与胶工并肩工作是家常便饭,胶林里匆匆扒几口盒饭更是常态。八年磨一剑,这项技术最终成熟并成为广东农垦的主推割胶技术,不仅有效缓解了“用工荒”,更显著提高了胶工的收入,稳定了这支重要的生产队伍。高端橡胶严重依赖进口,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隐忧。2021年起,谢黎黎积极投身特种胶生产技术研发。在茂名,她主导建立了2000亩特种胶园示范基地。以该基地胶乳为原料生产的特种胶,成功试制出31个规格的民航及军机轮胎并通过动态试验,其中2个规格更实现装机试飞。茂名因此被农业农村部、国家国防科工局赞誉为特种胶国产化的起点,实现了从零到一的重大突破。融合创新:科技赋能,林上林下共生金2022年,广东农垦将南药产业确立为新兴战略性产业,与橡胶产业互融共生。谢黎黎再次挺膺担当,带领团队全力推进广东省南药种业创新园建设。种业是产业先行的基石。她和团队通过系列技术创新,建立了包括五指毛桃、益智、广藿香等在内的16种南药组培快繁技术体系,年育苗能力跃升至1000万株,有力保障了垦区南药种植的种源需求。 科技赋能,点绿成金。谢黎黎大力推广“橡胶+南药”“光伏+南药”等立体复合种植模式,巧妙地将南药种植“请上山”,让土地释放出叠加效益。“林上产胶,林下生金”的愿景,如今已在6万多亩胶园里生动铺展。研究所也借此契机,深度融入地方发展,深化垦地合作:与化州市共建化橘红检测检验实验室;打造番石榴高标准种植基地,辐射带动周边乡镇2万多农户共同发展;一条科技引领、产业融合、联农带农、助力共富的新路径日益清晰。荣誉与使命:扎根好心沃土,续写科技兴农新篇2024年,对谢黎黎而言是硕果累累的一年。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,她参与的《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培育及其应用》项目,荣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沉甸甸的奖章,是对她十数年如一日扎根橡胶科研一线,攻坚克难、服务产业的最佳褒奖。同年,她光荣入选茂名市第一批“好心英才计划”领军人才,这份来自“好心之城”的认可,让她倍感温暖,也深感责任在肩。 2024年10月22日,省委书记黄坤明在茂名化州调研时,首站便来到广垦热作所。领导的关怀与嘱托,让谢黎黎心中的信念之火燃烧得更加炽热。展望未来,她思路清晰,目标坚定,提出以“四个聚焦”持续发力。聚焦种业振兴,筑牢产业根基,坚持以市场为导向,做强做优橡胶、南药、热带水果等种业“芯片”;聚焦科技创新,驱动转型升级,瞄准特种胶生产、智能割胶、南药机械化、种苗信息化等核心技术瓶颈寻求突破;聚焦垦地融合,释放服务效能:立足垦区,服务全域,在检测、标准化种植、种苗供应、技术协同创新等方面提供精准高效服务;聚焦人才培育,激发内生动力:依托全国星级农技推广站、劳模工作室等平台,培养更多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专业技术骨干。